九游体育(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九游塑造体育态度

穷鬼买不起中产不买账?迪卡侬利润暴跌1547%“翻车现场”曝光-九游体育官网

News

最新动态

穷鬼买不起中产不买账?迪卡侬利润暴跌1547%“翻车现场”曝光

2025-07-27 07:53:4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几十块的速干T恤、99元的哑铃套装、200元以内搞定一身露营装备,简直是

  一边是几十元的基础款泳镜,一边却摆着上万块的碳纤维自行车、专业滑雪服、航海夹克……最贵的价格直逼五位数。

  它试图摆脱“低价平替”的标签,从而走向更高端、更专业的运动消费市场。但让人意外的是,涨价之后的迪卡侬,2024年,迪卡侬集团营收162亿欧元,但利润7.9亿欧元同比下降15.47%。

  换句话说,这场从“穷鬼衣橱”到“专业旗舰”的转型,不仅没有如愿提振业绩,反而成了滑铁卢。

  迪卡侬,这家曾以“极致质价比”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外资零售标杆,如今正站在增长瓶颈的十字路口。

  凭借“够便宜、够实用”就能占据中国运动消费市场一席之地。无论是校园体育课、公司团建,还是户外出行,几乎都能看到迪卡侬的身影。

  原本99元的经典速干T恤涨到149元;一款防水的登山鞋,从199元涨到了近1099元;曾经被户外博主大肆推荐的露营套装,也纷纷迈入“中产价位”。

  一些城市门店甚至开始售卖标价上万元的高端公路自行车、滑雪装备和航海夹克。

  涨价原因不难理解:全球成本上升、运费波动,外加品牌方希望“摘掉平价标签”,吸引更高客单用户,从而改善利润结构。

  2024年,迪卡侬集团营收虽同比增长3.8%,而利润下滑超15%。过去靠高频低价拉动的模式被打乱,“一口气买五件”的场景变少了,更多人是看一眼价签,转身离开。

  这说明,迪卡侬涨价后,既没能稳住“平价阵地”,也还没站稳“高端阵地”。原有受众开始流失,新人群却尚未认同它的“专业价值”,造成品牌认知的断裂。

  过去十年,随着中国运动消费市场不断细分,迪卡侬逐渐意识到“性价比平替”这条路,已经快走到头了。

  尤其这几年,露营火了、飞盘爆了,骑行、越野跑也变成潮流玩法,各种小众运动接连出圈,消费者对专业装备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2022年,迪卡侬换帅,职业经理人Barbara出任全球CEO,成为品牌创立以来首位女性掌门人,也是第一位来自外部的高管。

  新LOGO更扁平化、年轻化,视觉形象全面升级;更关键的是,产品体系也同步“改头换面”:

  接连孵化多个垂类专业品牌,如 KIPRUN主打跑步、VAN RYSEL主攻专业自行车、SIMOND则是攀岩领域;

  推出大量千元级以上的高端专业装备,开始强调“科技感”“性能优势”;

  在门店也升级为“运动生活体验馆”,加入AI试衣、测试区等互动场景;同时削减部分低价SKU,将高端产品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为此,迪卡侬甚至从lululemon挖来一员大将——前高管张晓岩,任命其为中国区首席市场官,外界普遍认为他正是lululemon中国“0到1”的功臣。

  这套“经典的高端化三部曲”——改形象、调产品、抬价格,在不少消费品牌中屡试不爽。然而,轮到迪卡侬,画风却有些不对。

  问题的关键在于:它转型得太快、太猛,却没打好与用户之间的“心理预期差”。

  在大众心智中,迪卡侬一直是“高性价比”“学生党首选”“入门刚需”的代名词。如今突然上线一堆动辄上千元的滑雪服、登山包、碳纤维自行九游体育网站入口车,老用户一脸懵,新用户又看不上,造成了“贵得莫名其妙”的感知错位。

  一位长期关注运动消费的博主吐槽:“我在迪卡侬买的东西,加起来都没超过500块,现在进门看到标价2000的夹克,第一反应是‘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迪卡侬吗?

  而从业绩数据来看,这场“高端化豪赌”并未带来预期中的利润回报。不仅如此,库存结构也出现不小压力,坪效同比下降。显然,卖得贵不等于卖得动。

  更现实的矛盾在于:迪卡侬既想抓住中产人群的消费升级,又不舍原来“穷鬼衣橱”的群众基础。

  但中产早已被lululemon、始祖鸟、On昂跑等新锐品牌分流,而原本的低价用户一旦失去价格红利,也会果断“另寻性价比”。

  结果就是高端市场站不稳,平价市场守不住,品牌认知发生撕裂,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增长陷阱。

  曾经的中国,是迪卡侬最看重的增长引擎——现在,却成了最先显露疲态的“绊脚石”。

  这家主打“性价比”的国际运动品牌,早在2014年就提出要在五年内将中国门店扩展至500家,野心勃勃地押注这块消费热土。

  但现实远比预期残酷。2014年其在中国有101家门店,按原计划,2019年门店数量应接近600家。然而到了2023年,品牌在华门店总数仅为267家,实际完成度还不到一半。

  不仅扩张未达标,一些老门店还在持续关闭。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迪卡侬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一线城市的多家大型门店陆续撤出或缩小面积,有的甚至直接退租,留下大片空置商场空间。

  数据显示,2021—2023年,迪卡侬全球收入分别为138亿欧元、154亿欧元和156亿欧元,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速却断崖式下降,从21.3%滑落至1.15%,可以说是在“踩刹车”前行。

  这也让迪卡侬更加依赖高端转型作为“出路”。面对日趋饱和的基础用户市场,它必须在新一轮消费升级中抢占中产、高净值人群,不然就只能被卡死在“低价平替”的天花板下。

  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2018 年至 2023 年,全球运动鞋服市场从 3,312 亿美元增长至 3,95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4%,增速甚至超过个人护理、家电等传统品类。预计到 2028 年,市场规模还将突破 5,440 亿美元。

  也就是说,蛋糕还在变大,但迪卡侬这几年却越来越吃不上了,竞争格局也更激烈了。

  无论是国际巨头 Nike、Adidas,还是新消费崛起的 lululemon、始祖鸟,亦或是本土强者李宁、安踏、特步,都在品牌叙事、技术研发、渠道创新上加快马力。中产消费者可选项太多了,他们不缺衣服,缺的是“情绪价值”和“文化归属”。

  反观迪卡侬,品牌形象却仍旧停留在“平价仓库”“学生党的第一套装备”阶段,既难以上探高端,也逐渐丧失了对主流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加上其全球统一的产品链路、定价机制和营销节奏,很难实现快速本地响应,这让它在中国市场逐渐显得“脱节”。

  换句话说,中国市场不仅不再是增长发动机,反而成了检验迪卡侬战略硬度的试金石。

  迪卡侬这场从“穷鬼衣橱”到“高端玩家”的转型,不是一场简单的价格游戏,而是一场对品牌定位、用户心智和组织能力的全面考验。

  涨价,只是表象。真正让迪卡侬陷入增长瓶颈的,是它没有及时回答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当性价比不再是唯一吸引点,消费者为什么还要选你?

  在“消费降级”与“消费分化”并行的当下,中国市场并不缺对价格敏感的用户,也不乏为体验和理念买单的中产群体。但品牌要在这之间找到自己的锚点,远远不是把产品分层、定价拉高就能解决的。

  原CEO Barbara提前离任,由在内部深耕26年的Javier Lpez接任。新帅的履历横跨物流、零售、数字化,被外界视作“更懂系统修复”的内部派。他的上任被认为是一种风向转变——从品牌革命转向体系再造。

  新董事会主席公开表达了对Javier的信任,希望他能挖掘“可持续增长”的新动能。但问题的复杂性摆在眼前:产品策略、组织节奏、零售触点、品牌认知,每一环都需要重新梳理。

  转型不缺口号,缺的是执行能力和市场节奏的同步感。时代变了,用户变了,品牌能否放下执念、重新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钥。

  Javier能否在混乱中理清方向,为迪卡侬找到新的立足点?剩下的让我们交给时间来验证。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