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体育(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九游塑造体育态度

现代体育里的中式范本(聚焦传统体育)-九游体育官网

News

最新动态

现代体育里的中式范本(聚焦传统体育)

2025-07-11 10:10:0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草原上激情角力的搏克,与现代摔跤高度契合;用木棍击打木球的贝阔,折射着现代曲棍球的影子;穿透历史烟云的射弩,和现代射击运动如出一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少传统体育项目既流淌着古人的智慧,又在现代竞技体育中焕发新生机。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的一处草场上,牧民围坐,不时发出“呼嘿”的助威声。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一场小型搏克比赛的决赛即将上演。

  搏克,蒙古语意为“结实”,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也是那达慕盛会的重要项目。2006年,蒙古族搏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巴尔虎左旗业余体校的训练馆内,摔跤运动员们正在训练。国家一级运动员道日那说:“搏克是我走上摔跤之路的基础,它教会我坚韧、勇敢和智慧。”

  搏克规则独特:不分体重级别,选手身着皮质镶钉跤衣“卓德格”,以令对手膝盖以上部位着地为目标,一跤定胜负;有“勾、绊、推、压”等72式技法,与现代摔跤运动的力量运用和重心控制高度契合。

  道日那介绍,搏克与自由式摔跤在许多基本技术上相似,例如自由式摔跤依赖抱腿技术,搏克中也有类似利用腿部动作摔倒对手的技术。此外,运用身体杠杆、重心转移和旋转来摔倒对手是两者共通的技术要领,且都对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协调性和柔韧性有极高要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搏克选手参加自由式摔跤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同时,现代摔跤的训练方法和部分技术也被引入搏克的训练体系中。”道日那介绍。

  搏克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赛前跳“德波”(鹰步舞)活动筋骨;赛后胜者扶起败者,体现“友谊高于胜负”的精神。冠军获“将嘎”(五彩项圈),象征荣誉累积——每夺一冠在“将嘎”上增挂一条绸带,传奇搏克手佩戴的绸带甚至超百条。

  “截至目前,呼伦贝尔市已为自治区及以上专业队输送摔跤运动员数十名。2018至2024年间,呼伦贝尔籍摔跤运动员获各级别比赛奖牌共计60余枚。”呼伦贝尔市体育局群体科科长苏雷介绍,搏克运动教育已进入该市30所中小学体育课程,16岁以下参与人群超15万人次。此外,呼伦贝尔还打造了“陶力亚特”搏克精英巡回赛、鄂温克“欢乐瑟宾”搏克邀请赛等品牌赛事,注册搏克协会,运营搏克俱乐部,年均举行各类搏克赛事百余场。

  “我们希望让搏克走进大众生活,成为全民健身和文体旅融合的亮点。”苏雷说。如今,搏克不仅是大草原上的角力,更是呼伦贝尔传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

  仲夏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草场蒸腾着热浪。前不久,在卧牛吐镇额尔门沁村,第十届达斡尔族传统体育运动大会拉开帷幕。

  随着贝阔球杆猛然挥出,“啪!”一声脆响,杏木削成的圆球贴着草尖疾射而去。两队健儿紧追不舍,球杆交错碰撞,呐喊声与木球滚动声交织在一起。

  贝阔是达斡尔族曲棍球。“这棍和球里,有古人的智慧!”场边,55岁的传承人何继星摩挲着手中泛着油光的柞木球杆,对着围拢的年轻人比划,“冬天搓个冻马粪当球,夏天就削柳树根、杏树根——圆溜溜的,跑起来贼快!”

  贝阔曾是达斡尔族男孩的“成人证”,达斡尔族人常说:“不会打贝阔?那不算真汉子!”

  一处处天然草甸就是赛场,两队少年奋力拼抢。“鹰击!”教练郭岩东指令清晰。前锋骤然俯身,球杆如鹰喙般迅捷啄击,木球贴地疾飞,直奔对方腹地。

  “以前在草甸上,哪队在对方地盘控球时间长,哪队就能赢。”郭岩东介绍,“贝阔规则简单,却藏着狩猎先民的生存智慧——灵活、协作、耐力,都刻在骨子里。”

  历史的车轮推动贝阔不断蜕变。如今,郭岩东手中拿的是轻巧的碳纤维球杆、标准化硬塑球,人工草皮标线清晰。

  “现代规则催生了区域联防、快速反击这些专业战术,比赛对抗性更强,但古老的控球与传递技术依然给力。”郭岩东手腕轻翻示范“挑射”技巧,木球轻盈跃起,“这招是我在2015年全国曲棍球青少年锦标赛上制胜的绝技,是老祖宗传下的功夫!”

  传承之路并非坦途。“初提贝阔,孩子们撇嘴说‘老古董没意思’。”何继星想到一个训练时总溜号的学生,“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讲贝阔背后的戍边故事和精神力量,把枯燥的动作变成小游戏,还让他和小伙伴们在课上比赛。”慢慢地,何继星看出孩子的眼神变了。“现在,这孩子已代表家乡在全国打比赛!”何继星抚摸着球杆上的岁月痕迹,笑容欣慰。

  为了让千年星火传承下去,梅里斯达斡尔族学会会长吴松江将目光投向校园。“推广不只是教动作,更要传递精神。”去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校际表演赛,游客们目睹了这项古老运动的活力。连续十届传统体育运动大会,更是让各族少年挥杆比拼。

  夕阳熔金,又一场比赛落幕。汗水浸透的球衣紧贴在少年背上,他们用新旧球杆互相轻击致意。那枚从白山黑水间滚过千年的木球,承载着人们的勇毅团结,又书写着新的故事。

  “嘭!”箭破风声,直抵靶心。“要准,就得手稳心静。”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教师李晓黎示范动作,只见他身姿舒展,皮肤晒得黝黑,抬弩时眼神如鹰隼般锐利。

  “射弩是力气与心气的较量。”与弩打交道20多年,李晓黎深谙其道。他参加过5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射弩项目9块金牌、5块全国少数民族射弩锦标赛金牌,曾在赛场上射出3支首尾相衔的“连环箭”。

  弩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狩猎工具和御敌武器;后来射弩逐渐演变成竞技和娱乐活动,成为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很多人家会为男孩制作专属弓弩。每年的阔时节会举办射弩比赛,最优秀的射弩手被称为“弩王”,受人们尊敬。

  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射弩首次亮相全国赛场。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仔细观察李晓黎手中的弩,弩弓如一道弯月,弩臂光滑平整,弓弦用色彩鲜艳的丝线缠绕,扳机居弩臂中部。

  “这是用于比赛的民族传统弩,用竹、木、骨等材料手工制作。”李晓黎介绍,早期,选手可用各种弩参赛,随着竞赛规则完善,大家逐渐使用“标准弩”。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传统手工弩与制式弩区分为“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准弩”进行比赛。

  “控制”“稳入”“稍停响”是射弩的主要技术。“射弩得会‘晃中扣、稳中响’。”李晓黎示范民族传统弩时,脚蹬弩弓,熟练地将弩弦挂进弦槽,装上自制弩箭,精准射中10环。

  李晓黎介绍,民族标准弩重量不得超过3.5公斤,配件为标准件,射击时需全身肌肉协调与核心部位稳定。与步枪射击的钻孔瞄准不同,射弩只允许用准星和缺口瞄准。

  李晓黎与队友制作的“昆明弩”出现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比赛中。2019年起,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将制弩工艺与射弩运动引入校园。李晓黎的弩箭制作传习所吸引了不少学生:用岩桑木制作弩弓,用牛骨制作扳机,在弓弦上缠护弦绳……传统体育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新潮流,为射弩项目薪火传承注入新力量。

现代体育里的中式范本(聚焦传统体育)(图1)

现代体育里的中式范本(聚焦传统体育)(图2)

  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佳木斯市,耕地面积占黑龙江省的八分之一,也是我国农机制造工业的摇篮。多年来,佳木斯市与中国农机院、中国一拖、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机构深度合作,成功打造了高端智能农机产学研基地…

  精细到田间地头的积温带划分、土壤湿度地温预报、农业灾害预警等一系列农民口中的“气象高科技”,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气象+农业”在黑土地上绽放出绚丽的实践之花…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九游体育九游体育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