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救援尖兵”
九游体育九游体育部分地区大到暴雨引发内涝;几十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台风即将登陆次生灾害影响不断……近日,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紧盯任务形势,以防汛抗洪救灾为背景,在皖南腹地展开一场抗洪救灾演练,锤炼部队快反、快运、快救等遂行任务能力。
演练在一段被雨水冲毁的模拟公路应急处置现场展开,只见通往“灾区”的道路拐弯处被雨水冲毁,车辆人员受阻无法通行。侦察组细致勘察现场情况,量取数据计算架设点,指挥组决心用应急模块化桥在弯曲道路冲毁处架设桥梁。
“这是还原了2024年部队在黄山歙县抢险救援时的一个真实场景,非常有训练价值。”考核组成员褚龙表示。
现场各小组井然有序,从指挥调整到机械辅助,短时间内一座便桥便架设成功,道路恢复畅通。
“任务中,如果缺少这些可便携、成模块的桥梁架设装备,纯靠人工搭设脚手架便桥,效率慢且安全风险高。”中队长李政表示,新型应急模块化桥的投入,大大提高了救援效能,让处置效率提升、安全系数降低,官兵们深切感受到“战斗力”被科技赋能的力量。
“相较于之前的演练,此次行动战味更浓、险情更险、突发事件更多,对现场参训官兵的综合判断和临机处置能力是一次全新的检验。”该支队左文雅介绍,这是支队开展“沉浸式”模拟演练带来的训练成效,其一大亮点就是场景布设更逼真、灾情预判更精准、处置手段更灵活。
在支队指挥室里,可以清晰看到指挥大屏上跳动的气候变化数据、道路通畅数据,还有处置现场实时画面传输,智能化的数据处理能精准提供未来10-24个小时以内的天气变化走势。
“过去,我们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分析数据不专业……”谈起以往灾情信息收集梳理时,支队李甲文感触颇深,灾情研判是部队应急响应最紧密的链接点,信息更新不及时、研判不准确,就会影响任务的顺利执行。
近几年,支队与任务区应急管理部门建立常态信息共享渠道,加强与驻地高校、地质灾害研究机构沟通联系,引入多款气象、地震、火灾等智能预警平台,能实时调度任务区灾情态势,提高了灾情研判的专业性和精准度。
“任务处置效率高低,既有灾情预判是否精准、专业技能是否过硬的因素,也有部队能否第一时间投入战斗的因素。”该支队作训科长解释,部队惯例都是按照“营区待命、全域机动、应急处置”的流程,但这也暴露出“任务地域情况掌握度、军地通联是否畅通”等问题。
“今年,部队首次前置到防汛重点地域开展实景演练,官兵进入状态快,对周边地形、水域情况能够更清楚掌握,应急处置能力更强。”该支队李秋林介绍说。
快速到位,高效处置,是打赢制胜的关键。每年一进入汛期,该支队就会深入分析任务区域面临的抗洪形势,并作出“今年防汛重点地域”的科学预判,将部队向任务水域前置部署,依托任务区周边地形组织驻训练兵,既能提前做好汛前准备防患于未然,也能利于了解地形,开展实景摆练研究战法。
“某河域发现落水群众,迅速支援!”演练中,随着指挥员指令下达,在指挥大屏上可以看到,一名操作手熟练拨动遥控杆,无人舟艇在河面上灵活行驶,迅速到达指定区,仅3分钟便成功救起“落水者”。
“汛期救援分秒必争,必须确保技术零失误!”操作手薛通介绍,此次演练增加了对“无人装备、两栖自行门桥”等新装备的训练,着重对冲锋舟快速装卸、离岸靠岸、基础航行、战术协同、水上救援等课目的精练。
“自然灾害突发性强、偶然性多、防范难度大,只有从细从实做好预防教育和模拟演练,才能抓出成效、确保安全。”支队领导介绍。每逢汛期来临前,支队会安排专员分方向、分批次,前往长江、淮河、鄱阳湖等任务区河流湖泊进行现地勘察,获取一手信息;与地方专家前往重要河段研判汛情,及时了解沿途道路限高限宽,确定机动路线,掌握水文信息,标定重点关注区域。
支队综合勘察信息,结合任务区水系分布、地质特点及险情样式,构想多种任务处置背景,分灾情分类别详细拟制了规范性预案,总结凝练了8种处置方法,编印下发了《堤防防汛抢险手册》,指导部队明晰处置办法、提升处置能力。
“在详细的方案指导下,各个要素、每个环节都非常明确,每个组队都精确到人,分工一目了然,让每名官兵都做到了心中有数。”参训人员刘宇说。
“抢险救援突发性强且时间要求紧,唯有全面准备、快速用兵,才能占据主动、打开战局。”支队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充分挖掘军地资源,组织防汛专题知识授课,让官兵了解处置原理,学习方法过程;采购土工滤垫、装配式围井等模块化装备器材,加强管涌、渗水等常规险情处置能力;采取集约化组训的方式,强化崩岸、决口等大型险情处置协同,实现“小灾有预防、大灾人不慌”,确保高效精准救援,部队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持续提升。
部分地区大到暴雨引发内涝;几十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台风即将登陆次生灾害影响不断……近日,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紧盯任务形势,以防汛抗洪救灾为背景,在皖南腹地展开一场抗洪救灾演练,锤炼部队快反、快运、快救等遂行任务能力。
演练在一段被雨水冲毁的模拟公路应急处置现场展开,只见通往“灾区”的道路拐弯处被雨水冲毁,车辆人员受阻无法通行。侦察组细致勘察现场情况,量取数据计算架设点,指挥组决心用应急模块化桥在弯曲道路冲毁处架设桥梁。
“这是还原了2024年部队在黄山歙县抢险救援时的一个真实场景,非常有训练价值。”考核组成员褚龙表示。
现场各小组井然有序,从指挥调整到机械辅助,短时间内一座便桥便架设成功,道路恢复畅通。
“任务中,如果缺少这些可便携、成模块的桥梁架设装备,纯靠人工搭设脚手架便桥,效率慢且安全风险高。”中队长李政表示,新型应急模块化桥的投入,大大提高了救援效能,让处置效率提升、安全系数降低,官兵们深切感受到“战斗力”被科技赋能的力量。
“相较于之前的演练,此次行动战味更浓、险情更险、突发事件更多,对现场参训官兵的综合判断和临机处置能力是一次全新的检验。”该支队左文雅介绍,这是支队开展“沉浸式”模拟演练带来的训练成效,其一大亮点就是场景布设更逼真、灾情预判更精准、处置手段更灵活。
在支队指挥室里,可以清晰看到指挥大屏上跳动的气候变化数据、道路通畅数据,还有处置现场实时画面传输,智能化的数据处理能精准提供未来10-24个小时以内的天气变化走势。
“过去,我们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分析数据不专业……”谈起以往灾情信息收集梳理时,支队李甲文感触颇深,灾情研判是部队应急响应最紧密的链接点,信息更新不及时、研判不准确,就会影响任务的顺利执行。
近几年,支队与任务区应急管理部门建立常态信息共享渠道,加强与驻地高校、地质灾害研究机构沟通联系,引入多款气象、地震、火灾等智能预警平台,能实时调度任务区灾情态势,提高了灾情研判的专业性和精准度。
“任务处置效率高低,既有灾情预判是否精准、专业技能是否过硬的因素,也有部队能否第一时间投入战斗的因素。”该支队作训科长解释,部队惯例都是按照“营区待命、全域机动、应急处置”的流程,但这也暴露出“任务地域情况掌握度、军地通联是否畅通”等问题。
“今年,部队首次前置到防汛重点地域开展实景演练,官兵进入状态快,对周边地形、水域情况能够更清楚掌握,应急处置能力更强。”该支队李秋林介绍说。
快速到位,高效处置,是打赢制胜的关键。每年一进入汛期,该支队就会深入分析任务区域面临的抗洪形势,并作出“今年防汛重点地域”的科学预判,将部队向任务水域前置部署,依托任务区周边地形组织驻训练兵,既能提前做好汛前准备防患于未然,也能利于了解地形,开展实景摆练研究战法。
“某河域发现落水群众,迅速支援!”演练中,随着指挥员指令下达,在指挥大屏上可以看到,一名操作手熟练拨动遥控杆,无人舟艇在河面上灵活行驶,迅速到达指定区,仅3分钟便成功救起“落水者”。
“汛期救援分秒必争,必须确保技术零失误!”操作手薛通介绍,此次演练增加了对“无人装备、两栖自行门桥”等新装备的训练,着重对冲锋舟快速装卸、离岸靠岸、基础航行、战术协同、水上救援等课目的精练。
“自然灾害突发性强、偶然性多、防范难度大,只有从细从实做好预防教育和模拟演练,才能抓出成效、确保安全。”支队领导介绍。每逢汛期来临前,支队会安排专员分方向、分批次,前往长江、淮河、鄱阳湖等任务区河流湖泊进行现地勘察,获取一手信息;与地方专家前往重要河段研判汛情,及时了解沿途道路限高限宽,确定机动路线,掌握水文信息,标定重点关注区域。
支队综合勘察信息,结合任务区水系分布、地质特点及险情样式,构想多种任务处置背景,分灾情分类别详细拟制了规范性预案,总结凝练了8种处置方法,编印下发了《堤防防汛抢险手册》,指导部队明晰处置办法、提升处置能力。
“在详细的方案指导下,各个要素、每个环节都非常明确,每个组队都精确到人,分工一目了然,让每名官兵都做到了心中有数。”参训人员刘宇说。
“抢险救援突发性强且时间要求紧,唯有全面准备、快速用兵,才能占据主动、打开战局。”支队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充分挖掘军地资源,组织防汛专题知识授课,让官兵了解处置原理,学习方法过程;采购土工滤垫、装配式围井等模块化装备器材,加强管涌、渗水等常规险情处置能力;采取集约化组训的方式,强化崩岸、决口等大型险情处置协同,实现“小灾有预防、大灾人不慌”,确保高效精准救援,部队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