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战争爆发日本专家曾言:日军将对中国军舰发起“三重打击”
九游体育网站入口近日,日本防卫省技术战略部武器研发专家堀江和弘发表了一番颇具争议的言论,他信心满满地宣称日本已经掌握了针对中国海军的三重打击战术体系。这番言论不仅充满挑衅意味,更透露出日本军事专家对中国海军发展的过度自信。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中日两国真实的军事实力对比时,一个截然不同的真相便浮出水面,这个真相将彻底颠覆人们对东亚军事格局的认知。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大放厥词的日本专家。堀江和弘作为日本防卫省技术战略部的核心研发人员,长期负责尖端武器系统的研发工作,在日本军事技术领域确实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此次提出的所谓三重打击战术,包括陆基高超音速导弹系统、F-35隐身战斗机搭载的机载导弹,以及海上12型反舰导弹的协同作战。从表面上看,这套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打击体系确实颇具威慑力,似乎能够对中国海军形成全方位的压制。但若深入分析其实际作战效能,这套战术体系真的如日本专家所吹嘘的那般无懈可击吗?
据悉,日本计划在2026年至2028年间完成这些武器的研发部署,为此不惜耗费数万亿日元的巨额军费。首先来看其引以为傲的高超音速导弹系统。日本声称其研发中的高超音速导弹速度可达5马赫以上,射程足以覆盖东海大部分海域。然而,日本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积累明显不足。研发高超音速武器需要世界一流的风洞实验设施,而日本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不仅远逊于美俄两大军事强国,甚至落后于中国。更关键的是,这类武器对耐热材料和精确制导技术的要求极高,日本目前仍需要依赖进口关键部件。在前期测试中,日本的高超音速导弹就暴露出稳定性差、命中率低等致命缺陷。若在实战中遭遇中国海军先进的反导系统,这所谓的第一重打击恐怕很难奏效。
再来看F-35隐身战机搭载的机载导弹系统。日本航空自卫队自2018年起大规模采购F-35战机,计划装备总数达147架,规模确实可观。F-35凭借其卓越的隐身性能,理论上可以在不被雷达发现的情况下接近目标发动突袭。但问题在于,F-35的核心技术完全掌握在美国手中,包括发动机、雷达等关键部件都依赖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供应,日本仅负责部分组装工作。而在实战环境下,中国空军不仅拥有数量优势,更装备了性能优异的歼-20隐身战机,配合多款先进的反隐身雷达系统,F-35的隐身优势将大打折扣。
通过具体数据对比更能说明问题。中国海军现役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满载排水量达12000吨,配备112个垂直发射单元,堪称海上移动的武器库。而日本最新型的摩耶级宙斯盾舰虽然性能不俗,但10000吨的排水量和96个发射单元与中国055型相比仍显逊色。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已服役的055型驱逐舰已达8艘,而日本的同级别舰艇尚未完全建成。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整体作战体系的完备程度上。
从国防预算来看,中国2024年的军费开支是日本的4倍有余。充足的资金支持意味着更强的研发能力、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更完善的训练体系。虽然日本近年来也在不断增加军费,但基数差距使得其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对中国军力的赶超。在舰艇数量方面,中国海军拥有超过50艘驱逐舰和上百艘护卫舰,总吨位和火力配置都远超日本。更重要的是,中国已拥有辽宁舰和山东舰两艘航母,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福建舰也即将服役。相比之下,日本的4艘所谓航母实际上是由驱逐舰改装而来,排水量仅4万吨左右,且只能搭载直升机和F-35B垂直起降战机,综合作战能力存在明显短板。
在关键技术领域,中日之间的代差更为明显。中国的DF-17高超音速导弹早在2019年就已列装部队,其射程可覆盖整个西太平洋地区,5马赫以上的飞行速度和出色的机动性能使其极难被拦截。反观日本,其高超音速导弹仍处于研发阶段,技术成熟度与中国存在明显差距。此外,中国还拥有鹰击-18和鹰击-21等先进反舰导弹,其射程和威力都远超日本射程仅200公里的12型导弹。
中国海军的发展始终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为目的,绝非威胁他国。如果日本能够正确理解这一点,就应该选择对话合作而非军事对抗。毕竟,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军备竞赛终将两败俱伤,只有和平发展才能创造美好未来。日本专家所谓的三重打击论调,不过是其焦虑心态的体现。中国既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合作共赢的事业中,因为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所有国家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