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也不是扔也不是中国引进的24架俄制苏-35战斗机现状
九游体育官网九游体育官网中国空军引进24架苏-35战斗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随着冷战的结束,俄罗斯航空工业陷入困境,而苏-27系列战斗机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庞大的机身、超远的航程、丰富的武器挂点以及出色的机动性——成为俄罗斯军工出口的重要支柱。这款经典的三代机先后出口至中国、印度、越南等多个国家,为俄罗斯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作为苏-27的深度改进型号,苏-35被俄罗斯寄予厚望,既作为第五代战机技术的验证平台,又承担着在苏-57服役前的过渡角色。
1992年首飞的最初版苏-35更像是一个技术验证机,其独特的鸭翼设计和机头空速管虽然新颖,但暴露出诸多问题:机体结构强度不足、飞行阻力过大,导致项目一度濒临下马。经过重新设计后,俄罗斯在2008年推出了脱胎换骨的苏-35S型。新机型取消了鸭翼和减速板,对尾翼进行了优化设计,扩大了油箱容积,并配备了现代化的大尺寸显示屏座舱。虽然操作仍依赖传统方式,但其核心计算机已具备初步的智能计算能力。该机搭载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功率高达20千瓦,理论探测距离可达350-400公里,能同时跟踪3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8个。动力系统采用117S矢量发动机,最大推力14.5吨,独特的矢量喷管设计使其能够完成令人惊艳的过失速机动动作,在引进苏-35之前,中国空军已装备了400余架来自俄罗斯的苏-27和苏-30系列战机,并成功仿制出歼-11系列。进入2010年代,随着歼-10C、歼-16等新型战机的研发推进,以及第五代战机歼-20的初步列装,中国空军面临着新老装备交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应对周边F-22、F-35等先进战机的压力下,需要一款性能可靠的过渡机型。俄罗斯方面极力推销苏-35,宣称其具备与F-22抗衡的能力,雪豹雷达可在170公里外发现隐身目标,部署在浙江即可监控整个台湾海峡,14个武器挂点的配置使其火力相当于3架F-16。经过长达9年的谨慎谈判,中俄最终在2015年11月签署了24架、总价20亿美元的采购合同。交付工作分三批完成:2016年底首批4架,2017年第二批10架,2018年最后10架,全部配属南部战区。
实际使用后,中国空军发现苏-35的性能远未达到宣传水平。其航电系统严重依赖进口芯片和元器件,计算能力有限,雪豹雷达虽然功率强大但信号处理能力不足,体积笨重且采用机械扫描方式,反应速度缓慢。相比之下,国产歼-16装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不仅探测距离更远,还应用了隐身涂层技术,将雷达反射面积控制在2平方米,而苏-35高达15平方米的反射面积在现代空战中极为不利。武器系统方面,苏-35配套的R-77中距导弹实际有效射程仅50公里(高空状态),R-27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需要持续照射目标,实战命中率低下,被飞行员戏称为\飞行电线杆\。近距离格斗导弹R-73的离轴发射角度虽达60度,但红外导引头易受干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霹雳-15远程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重量更轻300公斤,对小型目标具有更好的追踪能力。歼-16的最大载弹量达12吨,歼-10C虽然载弹量4吨,但机动性能更为出色。
苏-35最引以为傲的机动性能确实可圈可点:优异的气动设计使其稳盘速度达23度/秒,瞬盘30度/秒,滚转速率270度/秒,推重比1.11。高空最大速度2450公里/小时,从1.2马赫加速至1.6马赫仅需50秒,比苏-27快20秒。矢量发动机赋予其完成\眼镜蛇\等超机动动作的能力,但喷管设计存在偏转速度慢、角度有限、使用寿命短等缺陷。在模拟对抗中,歼-16凭借更先进的雷达系统在远距离交战中占据优势,而歼-10C则以305公斤/平方米的翼载荷、33度/秒的瞬盘和290度/秒的滚转速率在三代机中名列前茅。近距格斗时,歼-10C在水平机动和滚转性能上占优,而苏-35则凭借更好的垂直机动和大迎角性能更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苏-35的维护保障完全依赖俄方体系,训练、备件供应都受制于人,且无法整合国产先进技术,给日常运作带来诸多不便。
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让苏-35的实战表现备受关注。俄罗斯空天军在冲突中损失惨重,仅苏-35就被击落多架:2022年4月3日哈尔科夫附近1架被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7月19日卡霍夫卡地区1架坠毁,2023年又相继在布良斯克和赫尔松损失数架。截至2025年,俄军至少损失8架苏-35,暴露出其电子对抗系统的不足。在西方情报支援下,乌克兰防空系统已击落84-130架俄军战机。由于精确制导弹药匮乏,俄军战机不得不频繁进行危险的临空轰炸,导致飞机寿命急剧下降。苏联时期的老旧战机剩余寿命仅500-1000小时,而战时出动强度是和平时期的5倍。到2024年夏季,俄空天军整体实力仅剩战前的75%,面对乌克兰即将获得的F-16战机,俄罗斯年产量仅18-36架新机的航空工业难以弥补战损。苏-35过度追求机动性能而忽视信息化作战能力的缺陷在实战中暴露无遗。
目前,中国空军仍在使用这24架苏-35执行东海、南海巡逻任务,主要承担外围警戒和威慑职能。俄罗斯方面,随着冲突持续,苏-35的损失数字仍在上升,2025年6月又一架在库尔斯克被击落。虽然俄罗斯已将苏-35的订单增加至128架,但缓慢的生产速度难以弥补战场损耗。中国空军则通过这场冲突吸取了宝贵经验,加速推进国产装备发展。随着歼-20大规模服役,歼-16、歼-10C日趋成熟,2024年歼-35A舰载机的下线,中国空军已建立起完整的国产装备体系。苏-35引进项目的经验表明:过度依赖外购装备存在诸多局限,自主研发才是强军之本。虽然这些苏-35因高昂的维护成本和剩余20年的使用寿命不得不继续服役,但它们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过渡选择,见证了中国空军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如今,苏-35仍在向伊朗、阿尔及利亚等国出口,但其实战表现已引发潜在买家的顾虑。对中国空军而言,苏-35的引进既是一段值得反思的经历,也是装备发展道路上必经的一个阶段。